Hi,欢迎来到聚媒网 退出登录 蜓云网 个人中心 帮助中心 联系我们 关于我们
  • 服务多样,产品齐全
  • 首页 > 营销学院

    如何利用这5种营销心理,让用户心甘情愿的购买?

    时间:2022-06-26 12:00:50 浏览: 3621次 小编:聚媒网

    最近看到上汽大通 G50的一组促销海报,画面简洁明了,文案描述简单直接。

    最重要的是,里面有着不少技巧。

    不知道大家什么感觉,虽然不是第一次见类似的案例,但笔者的第一反应还是觉得很妙,可能是这个营销方法百试不爽吧。当然,我还是更关注它对于199元G50热门配置抵用券这个产品的价值包装,不忍拒绝。

    具体妙在哪,大伙一起看看:

    1、创造可感知的价值

    现在的营销市场,竞争这么激烈,大家都在喊破嗓子的把卖点喊出来,千方百计的说自家产品好,还不惜动用大量广告费。

    这点无可厚非,你说得都好,你说得也都对,你“货真价实”、你“效果一流”、你“品质无敌”。但问题是,如果用户感知不到你说的价值,他不信你,那这不白忙活了吗?

    无论产品是不是质量最好,让用户感知到产品质量好,才是关键。无论产品是不是性价比最高,让用户感知到超高性价比,才是关键。

   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,一个是卖货思维,一个是用户思维,不仅能够让用户知道你的产品价值,他还能感知得到。恰好,用户能感知的产品价值,才是他们真正想要购买的价值。

    在绝大部分营销里面,创造这种消费者感知往往比产品事实更重要。比如:小米体重秤“喝杯水都可感知的精准”,也是利用事实来让用户感知到产品价值,从而赢得信任。

    常用体重秤的人最大的烦恼就是担心秤测量不精确,而对于减肥的人来说,每天都要上秤几次,分毫必究,当一款秤可以精确到100g,能做到喝杯水都能感知,你会不会心动呢?

    “喝杯水都可感知的精准”、“100g精准度”,这就是可以感知到的价值,这要比直接说“我们的体重秤非常精准”好太多。

    总而言之,如果一个产品提出的效用不能被感知,那么在消费者眼里就相当于没有效用,没有效用就没有价值。别总说你的产品有多好,卖点谁都会喊,不如多花点时间好好想想:你说的卖点如何能被消费者感知到?

    再看这一组海报,就是始终在塑造G50热门配置抵用券的高价值,而且通过一系列营销方法让这个价值可感知。

    2、不断用锚点暗示性价比高

    人在判断价值的时候都是相对的,我们天生就喜欢对比,而这个“对比”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的决策。这是绝对的杀招!

    不管你信不信,“原价399现价99”应该是我见过最强大的营销文案之一。这就是利用人类这个最原始的对比本能。而关于“对比”的利用,这几张海报就用到了锚点和参照物2个方法。

    先说锚点的利用。

    在用户对一个产品价值不清楚或没有评估的时候,不妨多考虑使用锚点。

    锚定效应,指的是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,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,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。

    比如我们看见一个产品,在第一眼看到它的价格时,会对我们购买这一产品的出价意愿产生长期影响,这就是“锚点”!

    原价399,现价99。

    这个399就是一个锚定价格,它提升了用户对于这个产品的价值感知,这个产品质量不错。如果没有这个锚定,只有现价99元,那就会让用户觉得这个产品很廉价,而不是打折的惊喜。

    同样的,通过锚点不仅能提升产品的价值感,也能塑造产品的高性价比。以下面这张海报为例,两张电影票就是锚点它提升了用户对于产品性价比的感知,因为用户会确切的知道199元是个什么概念。

    如果没有这个锚定,只有199元可超值抵购12寸中控大屏,价值感有了,但性价比上的感知就弱了些。

    那接下来就是利用参照物。

    3、利用参照物持续放大价值

    一个好的参照物,能让用户很快就了解到产品的价值。不比不知道,一比吓一跳。参照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加突出你要表现的目标项,而且用户立马就能get到。它比大量的形容词、数据、理论等都要更加实用。

    就算是能说会道的罗永浩也敌不过“利用参照”的魅力。之前罗永浩先生在做老罗英语培训的时候,有一个1块钱试听8次课的广告,非常经典,大家感受下:

    1块钱就能试听8次课,这已经是相当便宜了。一般的文案基本到这里也就结束了,或者再加几句“超级优惠”、“震惊”之类的。

    但是老罗他们就是不一般,他们在广告里加入了玉米、包子、大蒜、打火机、棒棒糖、避孕套等一系列参照物。一下子就让一个平平的广告活了,画面感都出来了。

    并且,这里的参照还是双重参照,以包子为例。一方面,包子为”1元钱“作参照,更加地突出了价格的优惠;另一方面,包子为“老罗英语培训听八次课”作参照,突出超给力价值,促使用户快速决策。

    想想,你是要一个包子呢?还是要1块钱听老罗讲八次课?

    同理,这几个海报也是巧妙的去利用参照,199元你是喝咖啡、吃晚餐、买巧克力、抽烟,还是获得真皮座椅、更好的汽车外观、电动折叠后视镜?

    总之,就参照物这个妙招,你应该能够去量产出一大批有效的文案了。

    4、利用择优心理

    如果有两个选择摆在用户面前,花费同样的成本,一个选择明显看起来更合理,那么用户就会选择这个。

    泰国洗衣品牌BREEZE很聪明,他的广告是这么说的:“比起教出一个很棒的孩子,洗去身上的淤泥要容易许多”。

    显然,用他们家产品快速洗去污泥就是一个看起来更合理的方法。

    而很明显,这里这种”你要XXX,还是XXX“的句型就是典型的折优选项,而且是反复的利用这种择优心理,总有一个击中用户吧!也强化了合理选项。

    在实际操作中,我们可以首先要指明你的产品能帮用户完成什么任务,用户使用你的产品要付出什么成本?

    而同样的成本,用户还可以选择什么其他产品,但这个方案比你的产品价值要差得多。

    5、隐藏的虚拟所有权效应

    多数情况下,我们一旦拥有了某个东西,它在我们心目中就更值钱了,不仅会给予更高评价,而且我们总是把注意力集中到自己会失去什么,而不是会得到什么。

    甚至,不只是针对我们已经拥有的东西,对于假象状态下拥有的东西,我们同样有这样的感受。

    这就是营销圈经常用到的“虚拟所有权效应”。

    • 比如:我觉得这个衣服我穿着很好,就是适合我,那我不是很容易就剁手购买了?
    • 比如:别人给一个东西我无偿的使用10天,如果我用起来非常得心应手,10天是不是舍不得失去?
    • 再比如:我看到苹果手表的广告,想象着自己和广告里那些人一样戴着手表超有逼格,想象着自己也有这样一个手表的美好生活。那我很可能被虚拟所有权效应影响,进而跑去卖肾。

    那这和我们今天说的案例有什么关系呢?

    有的!虚拟所有权效应里有一个非常核心的概念,就是“想象心理”。说白了就YY,我们每个人本能的就喜欢关联想象。

    就拿广告来说,现在很多广告都喜欢让用户去“想象”,去关联到自己。比如:下面这个汽车广告,我们看到后就会想象自己身在其中,驾驶着“我们的”汽车,和家人一起在周末出游,一家人幸福快乐。

    而这种想象实际上就会产生对这个汽车的虚拟所有权,大大影响了用户最终的购买决策。

    所以你看,当人们想象已经拥有了一个事物的时候,他会想象在使用这个东西时的各种场景,想到他拥有时的美好样子。实际上这个感觉是和真实所有权很类似,他也就会因为害怕失去这种“想象”而心动,而行动。

    大伙再看看这个海报的文案:“车内的一片星空”、“车里的移动影院”、“解放你的双手”、“犀利个性的爱车外观”……是不是一直在帮你塑造美好的想象?

    一旦想了,就容易上瘾。

    笔者常说文案要场景化、情景化、要有代入感、共鸣、引发联想等等,这也是原因之一。

    总而言之,好的营销文案,就是要能影响到人的认知,就是要让用户下单购买。

    文案无法创造购买商品的欲望,只能唤起原本就存在于百万人心中的希望、梦想、恐惧或者渴望,然后将这些“原本就存在的渴望”导向特定商品。而营销,也没有专家的,唯一的专家是消费者,你只要能打动消费者就行了。

  • 一手资源,媒体齐全
  • 自助充值,急速发稿
  • 专业团队,值得信赖
  • 八年经验,优中择优
  • 发软文,上聚媒!专业的软文发布、自媒体推广、软文推广平台、软文营销首选品牌,找新闻源推广发布平台、自媒体推广平台就上聚媒网!

    本站设计已在深圳市知识产权管理局备案,备案号:M20200325093134879 未经允许禁止使用本站模板

    ©2011-2020 www.jumeinet.com 聚媒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7130595号